從媒體看靈驗宮廟是如何靈驗

    50年代的時候,對於不看報紙的人,表示報紙對他的生活並不重要;或者說他不識字,而漠視旁人跟他們講報紙能帶給他們的資訊與知識?因為就算不識字也可以請親友部屬讀報,所以仍應歸類為看報紙的讀者。

   到了當代,媒體的管道多了,連廣播電視都很難經營。透過數位與網路閱聽眾可以選擇原本不在區域內的廣播電視,甚至可以選擇國外的影音頻道或者網路影音。因此例舉原本的地方廣播電台若是不好好經營可能連聽眾都慢慢會流失殆盡;相反的若是真的有料,將可以走出原本只是地方電台的框架而向全世界放送。

    實際上,神明所在的宮廟也發生類似的變革。早期的宮廟香火靠的是口碑相傳,靈驗的事蹟如果可以由南傳到北,那宮廟靈驗的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由於口碑傳播的速度不快,人們不會因為傳播而傳播,而是基於訊息的需要。比方講有人提起自身有怎樣怎樣的事想找靈驗一點的廟問事或祈求,這時才或有親友提供建議並訴說自己的經歷等等。換言之,宮廟靈驗的發揚需要等待機緣和時間。

    但仔細想想現在許多宮廟成立的時間並不久,卻可以一夕之間眾人皆知。那到底靠的是什麼呢?

    名聞遐邇遠近馳名的紫南宮,雖說在其成立年代是竹腳寮土地公因故受嘉慶君官帽。但這種傳說,難道是某位神明受封就可以代表靈驗嗎?且到底也沒聽說誰拜嘉慶君,那嘉慶君又如何比神大到可以封神?與其說是封神,不如說是因為感激神明的靈驗而賜匾。紫南宮的靈驗當然不在話下,但是在60年代不知是否就是如艋舺龍山寺一樣?

    網路查詢關於龍山寺香火鼎盛真的是其來有自!艋舺,今名萬華,為臺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而獨木舟在平埔族語言中之發音為Banka,漢人乃音譯為「艋舺」。

    早年臺灣北部為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唐山過台灣  十去三在一回頭」,環境十分險惡,漢人前來墾植時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後因漢人聚落漸增,三邑人士遂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龍山寺不僅是居民信仰中心,舉凡議事、訴訟等均祈求神靈公斷。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中法戰爭中,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當地居民乃組織義軍,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協助擊退法軍,獲光緒皇帝賜「慈暉遠蔭」匾額。

    初創之龍山寺,規模雄偉,雕塑精緻,歷經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大地震重修,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暴風雨侵襲再行修築,至民國八年棟樑遭白蟻蛀蝕,當時住持福智大師率先捐出一生積蓄七千餘元,集資修復,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模。民國卅四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空襲摧殘,中殿全毀,惟觀世音菩薩聖像仍端坐蓮臺,寶相莊嚴;以往遇有空襲,居民皆以觀世音菩薩蓮座下為避難所,然此次空襲前夕,避難居民因不堪兇蚊肆虐紛紛返家,以致中殿受毀時無人受難,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庇護而奔相走告,此一神蹟更使得觀世音菩薩成為艋舺居民一大精神支柱。

    但紫南宮是由紫南宮重建委員會募款,里民自由捐獻,於民國七十年農曆九月二十六日動工,至七十一年十一月完工落成。同樣是神威顯赫香火鼎盛,可是所以發揚所需的時間和機緣不可同日而語。

    這種宮廟靈驗的過程口碑相傳速度的差異,只能說時代在變,宗教信仰與神明的靈驗是不變的。但是當靈驗的宮廟遇到有效的媒體又會發生甚麼事情呢?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本文完)

分享網址 http://www.buzzhand.com/post_457673.html

arrow
arrow

    吉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